
編撰成冊的各村村志

村志發布儀式現場
金山全區124個村 歷時8年2500萬字 全國唯一全區域覆蓋村志
隨著我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金山行政村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合并和撤銷,為了記載各個行政村的歷史,留住鄉愁文化,我區從2011年啟動村志編纂工作,先是在金山衛鎮八一村和八二村進行試點。2013年,我區全面啟動村志的編纂工作,2018年全面完成,300多名人員參與編纂,最終形成124部村志,逾2500萬字。
5月29日,這124部村志正式首發。村名的由來是什么?村里有又有哪些歷史記憶?隨著一本本村志的出爐,這些疑問一一被解開。村志不僅留下了珍貴的史料,更承載了一個個“看得見的鄉愁”。
村志編纂,一場歷史的拾遺
黎伯泉和吳金奎是《八二村志》的主要編纂人員,84歲的黎伯泉是八二村的老干部,熟悉村情,主要負責收集各種資料以及歷史文獻。“當時要開座談會收集信息,還要找村里上了年紀的人了解以前的情況。”然而時過境遷,有些老人的記憶有些模糊,黎伯泉就收集各種材料,進行佐證。
在一堆收集到的材料中,黎伯泉拿出一份泛黃的1956年分配決算表,“能收集到這么久遠完整的材料非常不容易,這印證了當時八二村先進的農業發展情況。”只要有一絲一毫關于八二村的線索,黎伯泉都不放過,“有時候還要跑去周邊的村,就是為了多收集一些材料。”
“從開始寫,到最后都一直在查資料,考證數據對不對,這件事是不是這樣。”吳金奎回憶起當時的編纂工作,為了保證真實性,編纂團隊“泡”在區檔案局三四個月,從浩瀚的歷史資料中抽絲剝繭,搜尋關于八二村的線索。“涉及個人的線索,我們還要跑去和本人進行核實。”一邊整理材料,一邊寫,編纂人員收集到40萬多字的文字材料,又八易其稿,最終濃縮成付印的《八二村志》。
此次全區村志編纂工作歷時8年,在這些編纂的日子里,無論是區、鎮還是村,都以挖掘、搶救的態度來積極搜集和整理資料,希望以最完整的內容,記錄下每一個村落的歷史脈絡。
農業諺語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花朵,口口相傳的諺語包含了節氣、氣象、作息等多方面的自然規律。隨著時代的變遷,部分諺語俗語正在逐漸離我們而去,要整理歸納這份屬于地方的民俗文化瑰寶,除了需要多方收集,更重要的是字斟句酌。
“要言簡意明、通俗易懂把意思表達出來,讀者看了以后一目了然。”在編纂村志時,曹品林對每個諺語都字斟句酌,為的就是表達出準確的意思,“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遺產,應該要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讓它能夠傳承下去。”
“說”起來不易的,“做”起來更難。翻開亭林鎮《油車村志》,在眾多文字圖片中,一幅幅傳統手工業中的軋花車、農業生產用的打水車等簡筆手繪畫格外引人矚目。繪畫的作者就是村志編纂者之一的陸銀良,他在收集資料和走訪時發現,很多過去的事物僅僅用文字描述顯得十分蒼白,在無法找到相應的影像資料后,他萌生了將其畫下來的想法。
走村入戶,重復校正,成了他的生活常態。讓陸銀良記憶深刻的林家橋,始建時間已無從考證,于1954年間被拆除。為了還原這座古橋,他前后跑了10余次,走訪30多戶村民,大改5次才最終定稿。“為了能讓繪畫呈現的更為接近實物,往往需要和當地村民多次核實。”
精益求精、力求無誤,是村志編纂者們所奉行的信條,也正是這種精神,才能將這份最寶貴的資源,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
圖文并茂,名村志將推英文版
“國有史,邑有志”,中國自古就有注重編史修志的傳統,在金山區此次首發的124部村志中,《中洪村志》入選了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凸顯了“中國農民畫村”的獨特魅力,記錄著鄉村風貌的變遷。
中洪村地處楓涇古鎮北部,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村志記載,20世紀70年代,中洪村里愛好繪畫的農民在下鄉畫家和縣文化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以江南農村生活習俗和勞動場景為題材,創作出了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中洪村志》的編修既是為了記錄這段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彰顯夢里畫鄉的魅力。”楓涇鎮中洪村志編輯部執行主編葉爾明表示,接下去《中洪村志》還將推出英文版,讓外國人也能了解中國的農村。
村志中記載的“中國農民畫村”,正是中洪村原生態風貌與江南復古民居的有機結合,小橋流水、郁郁蔥蔥的優美環境更是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畫家入駐其中,讓中洪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農民畫之鄉。同時涌現了曹秀文、陳衛雄等本土優秀農民畫家,以及一批以家庭傳藝的丹青農家。
陳惠芳是入駐畫村的一名本土畫家,也是中洪村最具特色的丹青農家的一份子。她的父親陳富林是中洪村最早開始創作農民畫的農民,受他影響,陳家一家四代九人都會畫農民畫。“2006年有了農民畫村這樣一個平臺,在畫村里作畫環境清靜,又有一個對外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到我們。”
近年來,中洪村也依托農民畫村的發展,成為金山的一大旅游勝地,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慕名前來,這些發展變遷都在村志中作了記載。此外,村志還介紹了村莊的自然風貌、村民生活、風情風物、鄉土文化等,內容中既有豐富有趣的方言俗語,也有深厚的村莊變遷史。“讓我們知道,老一輩是如何摸爬滾打把中洪村建設好的,激勵我們晚輩,未來要把中洪村建設得更加好。”中洪村村民陳錦宏感慨道。
越是變遷,越要留下鄉土記憶
相比于上海其他區縣,金山的村志并不局限于農業,比如山陽鎮的漁業村。談起漁業村的由來,村里的第三任書記,也是當時所有出海漁船的船老大陸雪云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從宋朝這里挖出了一塊地方,命名為“金山嘴”開始,這里活動的村民就開始以捕魚為業,傳承了千年。1958年,村名命名的時候也順理成章。“最鼎盛時期是20世紀80—90年代,這里共有34條船只出海捕魚。”
然而隨著時代更迭,這里出海捕魚的村民越來越少,這段回憶也逐漸淡忘在老漁民們的腦海里。為了能夠保留住這段回憶,在漁業村的村志編寫過程中,特意設置了一章《海洋漁業生產》,里面不僅記錄著漁村千年捕魚的歷史,更詳盡記錄了漁民們出海捕魚的作業區和作業方式,就是為了證明漁業村的這段歷史。“我們和農村業態不同,作業場所也不同,我們漁業村的地區特征是沿海,行業特征是捕魚,所以要在整個村志中體現時代特征。”《漁業村志》主編楊金云說道。
而對于一些正在逐漸“消失”的村落而言,村志意義更重要。位于杭州灣北岸沿海的增豐村,曾經是金山的農業大村,但隨著生態建設的發展,村域內經歷了兩次動遷,村民也從原來600多戶銳減到5戶,眼下村莊已經是一個由大片防護林組成的生態綠色村了。
但無論是留守還是搬遷的村民,他們都不希望忘記屬于這里的歷史,一部村志由此成為了鄉土記憶的守望者,悠悠鄉愁在文字間留存。增豐村黨總支書記謝軍英覺得,村志是增豐村的守望者,“對于更加小的一輩來說,可能對于我們村的基本情況都是不熟悉的,有了這本村志,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在此次編纂過程中,金山諸多地區的歷史文化都得以挖掘和佐證,也留存住了這些即將被忘卻的歷史,各村村志還從經濟、文化、旅游等內容,全面記錄了各個行政村的發展。
眼下,我區正在努力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農村要更美,既要塑形,又要留魂。“村志延續著一個地方的鄉村文脈,留存著其歷史、溫度和風骨”,金山區檔案局副局長蔡國歡覺得,村志的編纂就是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不僅留下了珍貴的鄉村史料,也承載了一個個村莊的鄉愁。”
后記
村志記載著一個村莊的變遷,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鄉土情懷,村志在,根就在。在金山這片沃土上,124部村志特色鮮明,承載著鄉村的記憶,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字里行間更是能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