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南有一個地方,也不知為啥叫蔣莊,大約是由蔣姓得名的一個地方吧。路過金山亭衛公路邊,一高大有明清格調的牌樓,上寫“蔣莊”,牌樓后面,是“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工業園區。
聽人說,蔣莊是有過一個老集鎮的,歷史挺長,老早也有古牌坊,怪不得,今天的牌坊成了當地蔣莊村的“門頭”,那種鄉村中少見的高大,讓經過的人也不由多看兩眼。
沿著通到老鎮的路,我到了蔣莊村的“蔣莊”,曾經的老街所在地。而如今,老街繁盛期的面貌已不見,遺留不多的一些老房子,錯落地分布在一條南北河兩側,東側一排長長的老房子,還是有一些老蔣莊的韻味。
我們知道的蔣莊鎮,古代一度曾是柘湖與海邊,后來淤積成陸,但遺留下的河流很多。明代,江南巡撫畢亨為防止海潮,在柘湖十八堰(閘)舊址造了一條內海塘“里護塘”,蔣莊就處在這條海塘的旁邊。
早先,蔣莊的名字叫龍溪。“龍溪水湯湯,梵宮云倉倉…惘惘出蘭谷,明月照野塘。”500年前,一位官至尚書的當地人張悅在法云寺重修后,由他撰寫過碑記,這首詩則寫下了他對法云寺的感受。法云寺是元代僧人岳安建造的,明代稱蔣莊庵,至今700多年歷史。
到了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蔣莊,受到了倭寇的多次侵擾。這樣的歷史大事件,官至禮部尚書的陸樹聲作《重修蔣莊庵紀略》寫到:“蔣莊素稱富庶,瞬息間盡為邱墟,而庵亦焚盡殆矣。”短短幾語,已把一幅戰火慘烈的場景呈現給了我們,而這也是蔣莊一路走來歷史中的一頁。陸樹聲的記略里,還提到了戚、潘、張三個當地大姓對蔣莊庵的重大捐助,這或許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寺廟、集鎮興起,與周邊大姓的相互關聯。
眼前的蔣莊故街三面臨水,河網交叉。漫步在蔣莊的河邊上,不長的河面上竟有五、六座橋,其中一座被人稱作“板凳橋”,往北一些就是引人注目的石拱橋——翔龍橋。“河對面的老街有三里路長,有三爿茶館,后來被長毛燒光了。”“這把橋是老貨,原來橋北面就是法云寺哩”。當地有人見我在附近兜轉停留,嗓子眼突然像冒出一股清泉一樣,滔滔地說起來。“以前這里蠻熱鬧呃,這座橋就是寺門前呃的橋”。“后來法云寺變成了學堂,那小辰光就拉格瘩讀書呃”。說話的人正打撈起一些歷史的碎片,記憶則停留了在了自己最深刻的那個點上。
再說寺邊翔龍橋,它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間,由當地一位姓潘的人建造,宣統二年當地人又重修,橋柱上隱約有:泉以龍名,到此翱翔四達”“橋如虹臥,□□巍煥一新”;“恒澤溥東南,□□□□□□□”“利源來西北,江流遠接楚春申”兩幅楹聯,寫出了修橋人的欣喜與蔣莊河流通達黃浦江、龍泉港的情形。整座橋雖體型不大,但橋體上的望柱、石隼以及橋中央的浮雕圖案都比較精美,橋面兩側為石欄板,東西端各有臺階。站在橋當中朝南看,前面還有一座橋,東西兩旁又各有一座橋,四座橋把蔣莊老街連貫起來。
眼前不由浮現某年一群少年在這游泳的夏天,男孩子們喧鬧地聚在橋洞里,聽河水拍打洞壁的聲音,歡快而充滿節奏,好像是河水在輕聲吟唱。抬頭看,天空是一個圓,也不知是橋洞把天空圍成了圓形,還是天空鉆進了橋洞里,構成異樣的美。水面上朵朵白云飄過,小伙伴鴨子似的一個個從橋下魚躍而下,“撲通撲通”,水上滿是歡樂的浪花,化成圓圈,蕩漾開來。
蔣莊歷史上確實是有牌坊的。沿翔龍橋河東向北走70米左右,曾有座石牌樓,是為陳日銘妻褚氏而立。牌坊有三個牌門,牌坊下還有一對石獅呢。設立牌坊,是當時政府豎立的典范象征,一般往往設立在干道路口,可見,那里曾有一條連同蔣莊東西的古道呢。據說牌樓下的兩只石獅子比法云寺山門前的要大許多,一只放在某組機房那里,后來不知所蹤了。另一只放在鑷泥船上,壓船用,有次船開到黃浦江上,被人嫌笨重,翻到江里去了。
“廟里橋,橋連廟”。聽當地人講,除法云寺外,蔣莊還有玄壇廟,筱梓廟,四相公廟等,四相公廟在牌樓向北點,小廟港那里,原有座石橋,就叫小廟橋。而蔣莊庵西隔壁某年還建有一城隍廟,當地人叫大廟,早先,廟門口有石獅子,廟場上兩根旗桿石,還有銀杏樹,歷史上,還有“城隍老爺出會”帶動的香市,很是這方集鎮曾有的繁華與輝煌的象征,在當地人看來,廟比庵名氣大、影響廣。城隍廟四周砌圍墻,有石碑砌在墻內。房子是一埭三間,東西各有兩間廂房。正殿立南海觀音菩薩一尊,旁立孟將神像;偏殿立城隍并夫人神像,另有2米多長的陰船。某年,城隍廟拆除后,門口一對石獅移到蔣莊庵門旁,蔣莊庵拆除后,建蔣莊小學石獅放在校門口,現在漕涇小學的一只石獅,便是。
解放前,據統計,蔣莊還有各類商店30多家,當時人們到蔣莊的鎮上、店里,有時還需坐船來。1969年,興興衰衰了700多年的法云寺改成了小學。聽說后來某年,鄰村護塘采石場缺少石料,得知法云寺有石獅、石碑,便過來搬,搬不動,就把碑和一只石獅敲碎了,后有人勸阻,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那些記錄蔣莊、法云寺身世的碑石傷于一旦。上世紀八十年代,蔣莊鎮上還有茶館、藥店、雜貨店,并有村辦廠等。
如今,每當說起農歷十月十三,這是蔣莊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在我眼前幻化還原成這一幅景象: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人們扶老攜幼,這就是蔣莊“趕香市”。蔣莊街上人聲鼎沸,各種店鋪、酒家吆喝不斷,籠屜里的蒸汽彌漫著整條街,在陽光里氤氳出七彩的顏色。香客、游人摩肩接踵,河里大大小小的船只往來穿梭,船上的人在駐足而看。
隨著一陣鑼鼓敲響,一排隊伍浩浩蕩蕩而來,蔣莊城隍老爺出會了。大旗、大鑼開道,夜叉小鬼緊跟其后,他們的后面,龍燈、拜香隊、花籃隊、蕩湖船、高蹺隊、獅子舞等蹈步而來,再后面是一個八抬大轎抬著兩米多高“城隍老爺”神像。整個隊伍繞著老街走了一圈,圍觀的香客、游人紛紛祭拜,祈求無病無災,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