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醉三百年,追問時間看不見的美”,這似乎是玩了一個文字游戲,卻是魔都正在進行中的四個展覽,分別是:“沉醉——楊勇畫展”,“歐洲300年經典油畫展”,“覺知超限——對存在與時間性的言說”以及歐洲繪畫展“不可見的美”。把這四個展覽放在一起說,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從中看到兩條時間線的發展:一條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另一條則是歐洲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發展。
楊勇,是一位帥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曾被陳丹青評價神似舊時張國榮。他的個展舉辦更像一場新中式的派對。把茅臺、紅燒肉放在精致的畫框里,掛在墻上,燈光那么一打——竟然有一種想買回家好好欣賞的沖動。好酒配好菜,楊勇可能是畫家當中為數不多地對作品裝裱、燈光如此考究的藝術家。一幅畫如何令人心動,楊勇對于畫框的選擇和燈光的要求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展覽被打造成一個沉浸式的戲劇性空間,而這一幅幅畫就像是聚光燈下的主角,每一組畫又構成了屬于它們的故事。
看完楊勇的個展,再來看“覺知超限”還挺有意思的。“覺知超限”的參展藝術家們可以稱得上楊勇的前輩。楊勇的繪畫具有當代性,同樣這些作品擁有著討人歡喜的美——一如人們喜歡安迪沃霍五顏六色的易拉罐。而“覺知超限”的作品卻會讓觀眾陷入“看得懂和看不懂”的循環討論中——單單一面墻上的前言,讀了幾遍,也可能讓觀眾“憤怒”地來一句:“說人話。”
余友涵、張羽、王南溟、宋冬、石晉華、李華生、秦沖、周洋明、孫良、徐紅明、張健君、任戩等12位參展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來說也是相當有份量。而展覽傳遞出來的這種力量并非來自藝術家,而是時間。藝術家、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張羽從1991年開始用指印創作,也是他對“水墨”與“抽象”的解構和突破。藝術家石晉華是一位“走鉛筆的人”,他每次要花2小時15分鐘的時間用鉛筆在白墻的特定區域來回畫線條,走完六次就能涂滿墻面一次,經過20年走滿60次,在同一墻面堆疊10層的鉛筆線條,才算完成這個行為藝術。
這樣的意義何在?“考驗行者的生理與心理之間的平衡,也將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與個人修行疊合為一,將無形的生命業力轉化為一道道有形的筆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藝術家個人的修行與懺悔儀式,在筆與線的行走間完成心靈的救贖與轉化。”秦沖的裝置《過去·未來》創作于2002年,是將紙的一端以火燃燒后留下自然痕跡,再將這些紙卷成大小不同的紙筒,形成錯落有序的視覺空間,呈現出一種虛幻的儀式感,“這是將日常經驗轉換為一種藝術創造,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的作品大多呈現了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有助于觀眾去更好地了解作品,創作過程本身也是作品呈現的一部分。
早在20世紀初,杜尚便推翻了繪畫的歷史邏輯,徹底打破了藝術的邊界,開啟了當代藝術之路。二戰后仍舊執著于繪畫的藝術家,面對的是藝術應該何去何從,而新世紀的藝術家已不再拘泥于某種藝術形式,他們踏著前人走過的路,不斷重新定義或者打破藝術的邊界。
馬塞爾·杜尚獎藝術家主題展上,米歇爾·布拉吉的《鞋子——奔跑的上海》顯得非常特別,同樣探尋了時光流逝、生命與自然的輪回和消亡。藝術家在征集來的鞋子里種上附近公園、馬路邊移植來的植物,變成另類盆景。這些鞋子反映出不同城市人的審美和生活習慣,而這些“盆景”在展覽期間將在觀眾眼前逐步演變,不可預測。
“不可見的美”是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與法國魯昂美術館聯袂推出,匯聚了19位藝術家的44組件作品。展覽沿著20世紀40年代抒情抽象主義到90年代幾何抽象主義在歐洲的發展脈絡,來思考個體創作與時代背景的關聯,展示了二戰之后歐洲藝術家們的自我探索之路。
徐家匯新空間正在展出的“歐洲300年經典油畫”則以53幅風格迥異的西方油畫作品呈現了跨越3個世紀的歐洲油畫史,從巴洛克到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再到印象派,一系列風格流派的激變,共同演繹了17世紀到20世紀西方藝術走過的變革之路。該展向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歐洲原畫作的機會,作者來自于德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瑞士等歐洲各地,呈現一片田園景色及浪漫風情的歐洲文化。若是把“不可見的美”和“歐洲300年”一起看的話,那對于歐洲繪畫史就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印象和了解。(看看新聞 王健慧)